我校一直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955年建校伊始学校就设立了马列主义教研组,后相继更名为马列主义教研室、马列主义教研部、政治与公共关系学院。2005年,学校成立了全省高校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10月,为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要求,学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了重大的整合,充实壮大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真正实现了学院对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统一管理。
“十年磨一剑”。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一直以“高扬旗帜、传播真理、育人铸魂、不辱使命”为价值追求,十年间取得了一次次跨越式发展和一个个辉煌成就, 2016年获批山东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我们由此撰文记述它的变迁、发展、奋进和辉煌历程。
夯基础促发展 谱写学科建设新篇章
2015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我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在全国172个高校中排名第8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235个高校中排名第35位。这非凡成就的取得,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强化学科意识,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不断凝练学科特色,提升学科品质,优化学科队伍,构建了合理的学科结构体系,一批批学术人才竞相成长。
学院现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共党史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等9个硕士点;设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形成了全日制本科生、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0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730余人。学院拥有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团队,设有山东省中共党史重点学科、山东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201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被评为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为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构建了重要平台。
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和导师队伍,是学科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学院把学科梯队建设作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7人(二级教授2人),副教授16人,博士、在读博士29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1人。学科梯队总体呈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趋势。学院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1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获得者1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2人、山东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3人。学院多位教师在国家和山东省学会担任重要职务:全国省属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会副会长1人,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人,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1人、山东省高校思想教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1人。
学院根据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将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列入学术梯队进行重点培养,鼓励和激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外出进修学习,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技能;学院在科研课题申报、经费资助等方面均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促使他们快速成长。201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团队;2013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近十年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11项;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2项,其中山东省社科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教学成果获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梯队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的合理性,形成了一支有潜力有活力有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师资队伍。
探索教学新模式 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用茫茫的夜色作墨,用疮痍的土地作纸。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是谁?写下的两个字——中国!”这不是朗诵比赛,也不是演讲现场,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卫花老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师生共同朗诵诗歌《青春中国》。在另一个课堂上,纪录片《筑梦路上》的片段同样吸引了每一位同学的目光。
理论性很强的思政课,在不同老师的课堂上变出了不同的“花样”。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多种尝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打造精品课程,让思政课堂变成了为大学生思想把脉,触及青年灵魂深处的“思想探索之旅”。学院组织师生定期举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师生恳谈会”,倾听学生心声,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教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安增教授指出:“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爆炸,在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情况下,思政课教学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再照本宣科地“满堂灌”,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教学必须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尝试推行‘专题式教学模式’,强化问题意识,把教材内容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实现教与学互动,教与学相长。”处在思想转型期的大学生更喜欢有活力、风趣幽默、语言犀利的老师,也更喜欢互动形式多样的课堂。所谓的“专题式”教学,需要教研室老师一起研究专题的设置,为专题教学制作专门的课件,精简内容,凝聚话题。老师们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反腐败、房价、医疗改革、城乡收入差距、中国传统文化等问题和大学生的人生道路选择、自我成长相结合做成专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撰写提纲、课堂展示等一系列环节,将对问题的理解通过文字和语言呈现出来。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引导作用,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锋与碰撞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曾经抽象生硬的理论,变成了解析鲜活现实问题的锐利武器。这也吸引了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中。“大学的思政课不能像中学一样,只有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应当直面当下国内外时局,让大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杨伟荣同学这么认为。
教师对教学的倾心投入,赢得了学生的认可,自己也得到快速成长。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二届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肖芳和马卫花老师获得了12个一等奖中的2个,我校成为全省高校获得一等奖最多的学校。学院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把它作为衡量和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先后建成了校级精品课程。
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获2010年教育部“精彩教案”,2012年又荣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学院的“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儒家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16年,“李芳云工作室”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
强化育人意识 大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思政课教学与研究生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引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打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学院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要。在今年十月举行的第四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殷巧丽、于晓璇同学分别以初中组第一、第二名优异成绩获得一等奖,充分展示了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0人,学院以开放的视野,在全校相关专业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壮大硕士生导师队伍;在日常培养中,学院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导师团队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发挥导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注重发挥导师团队的智慧,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实施二年级“预开题”和三年级“预答辩”制,减少了学生在答辩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学生论文质量。博士生的培养追求学术提升,重视研究能力培养,近五年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光明日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社会主义研究》等核心报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60余篇;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高,曾获山东省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既需要课堂上积累一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走出课堂,去感知周边社会的变化。除了课堂的常规教学之外,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全校本科生开展社会实践,划分实践小组,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他们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促进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际、教师与学生的多重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探求新知。根据调研,学生撰写出调研报告,由学院进行评比,优秀报告结集出版,学院组织优秀报告撰写者赴临沂红色教育基地学习考察。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集体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精选了一些重要的篇章供学生研读。通过对经典原著的研读,让大学生原汁原味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和经典作家的人格魅力。学生们带着真情实感写出读书报告,抒发读书心得。
强化担当意识 大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宣讲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传统和强项。
2016年暑假期间,在泗水县第一书记帮包村,一场以“精准扶贫——诗与远方”为主题的宣讲活动,让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位大学生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宣讲团成员成为乡亲们追捧的“明星”。他们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严谨的论证,对扶贫的现状与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爱民情怀等进行了系统论述与解读。“大学生的讲课朴实有味,说的在行在理,听了心里更踏实,我们贫困村农民的日子更有盼头!”一名村干部这样说。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扣时代主题,按照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与宣讲对象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要求,立足学校,走进社区、农村中小学、企事业单位,成功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理论宣讲,搭起了唱响时代主旋律的新阵地。“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讲,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学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思想素质的必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学部党委书记张立兴教授如是说。
学院还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咨询报告。推荐和支持教师参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文件、报告、法规、决策的起草,参与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学院领导和专家与研究生深入社会调研,撰写的“儒家廉德思想与曲阜地方基层组织廉政建设”、“大学在曲阜打造首善之区中的地位与作用”、“儒家孝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治理”等调研报告,受到济宁市政府和曲阜市纪委的重视和采纳。学院教工党支部与曲阜市陵城镇、微山县南阳镇、泗水县泗张镇等地方党委和广发·体育,广发(中国)附属中小学党总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派出专家对基层党组织进行理论辅导和党建工作指导。
从马列主义教研室到马列部,再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历经风雨、几度更名,一代代“马列人”始终高举伟大旗帜、坚守思想阵地,牢记使命、勇于创新,用青春和智慧引领着大学生人生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续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篇章。
(作者:孙琪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王海红)